坚守推动速度 汗水铸就通途
当“五一”劳动节遇到施工大干热潮,忙碌的身影和轰鸣的机器声构成了中交四航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沉管预制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五一”国际劳动节,四航建设者们“不打烊”,项目团队和合作队伍共700余名建设者坚守在施工一线,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挥洒着汗水,诠释着劳动节的意义,掀起施工生产大干高潮。
大连湾海底隧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项技术条件复杂、环保要求极高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也是我国首个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的跨海沉管隧道,共需预制大型沉管18节,标准管节长达180米,每节沉管重达6万吨,四航局承建部分包含全部18个管节共137个节段的沉管预制、一次舾装、灌排水等施工任务。
巧“补给”推进度 促两岸变通途
“工期紧,步伐更紧,困难多,办法更多!我们也算是有足够的补给保障进度了!”看着五一期间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四航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第二工区负责人彭远续感慨万千。
彭远续口中所说充足的‘补给’是机制砂的供应问题,工程共有18节沉管,需要近36万立方的优质混凝土,对砂石料的需求极大,可北方优质河沙资源匮乏,这样一来使用机制砂预制沉管便成了唯一的出路。
可经过重重调研对比,项目团队发现大连及周边地区数十家机制砂场碎石原毛料开采地和制砂生产线离施工现场距离远,生产出的机制砂石粉含量易超标,根本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彭远续带领项目团队开始在大连市区范围内筛选既符合质量标准又能满足用量需求的机制砂生产供应商,并在施工现场附近建设一条机制砂生产线。
机制砂选材问题刚使彭远续心中的大石头落地,可没过多久又提了起来。“现在储料仓的机制砂料短缺,砂石料供应不足啊!”副经理连建龙在生产周例会上提出现场生产难题。原来大连市对环保要求极高,导致机制砂生产受到严格控制。面对难题,彭远续明白,若是机制砂供应不足问题不解决,将会对后续沉管出坞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总工期延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彭远续立刻组织召开专题会研究对策,“要是有两家砂石料供应商一起供料就好了。”连建龙的话使彭远续眼前一亮。若是引进第二家供应商,岔开两家供应砂石料的日期,事情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有了解决办法,可找谁供、怎么供成了项目大干时期的棘手问题,多分纠结就少天进度,彭远续立即下定了决心,“引进第二家供应商,错开供应砂石料时间,项目的节点容不得半分差错!”项目团队经过再次对大连市内附近的砂石供应商进行仔细调研比对讨论后,最终定下位于项目附近的第二家砂石供应商。
项目负责人彭远续接受大连电视台“五一”特别采访 陈兴超 摄
“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在保证安全的形势下全力保证进度。”在被问到如何在这么快时间内保证了施工进度时彭远续坦言。“目前东西坞施工现场正在进行第二批沉管预制施工作业,5月中旬西坞沉管预制将启动第二批最后一节节段预制作业,现在项目沉管预制总体进度已达47%。”彭远续在施工现场对大连电视台前来进行“五一”劳动节特别采访的记者说道。至此,项目沉管预制在进度上的难题一扫而光。
雪中坚守海隧,首开冬施先河
陈兴超 摄
对于项目团队而言,机制砂问题还属于技术问题,团队有能力、有信心解决,但是对于冬季施工,尤其应用在是沉管预制上,国内尚无先例。2019年的冬天,项目负责人彭远续忧愁万分,“在冬季一定要做一次等比例大型足尺模型试验,不然我们谁都没有把握!”然而,新问题又出现了。“足尺模型试验浇筑预计时长可达 25小时,若按常规方法进行养护,浇筑的混凝土将会因为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出现大面积裂缝。”申昌洲提出的养护难题让大家心头一紧。原来,大连冬季室外温度经常低于零下 10摄氏度,历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1摄氏度,而混凝土在浇筑两天后内部温度最高可达50摄氏度,六七十摄氏度的温差必然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速下降,产生裂缝。
面对难题,项目团队重整思路,组织召开专题会,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最终决定搭建“大体积温棚”进行养护:一方面在侧模顶桁架上铺设蒸养篷布,并将四周垂下部分贴合棚架,台座接触面用沙袋压脚,从而使篷布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另一方面,利用高温蒸汽进行蒸养,直至养护结束。新方案的提出,相当于是把足尺模型放进了一个“育婴箱”,这样可提高浇筑时环境温度,减小温差,也可避免沉管凝固时产生大面积裂缝,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大家仍不敢有半点怠慢,小心翼翼地执行每一道工序,确保每片篷布都贴合无缝隙、每步温度控制都不出失误。14天后,随着最后一个蒸汽养护的喷嘴停止喷雾,养护人员将最后一块篷布从足尺模型上掀开,从绑扎钢筋到拆模养护用时整整80天的足尺模型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经过项目团队仔细检查,足尺模型没有温度裂缝,混凝土质量等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试验成功!”听闻彭远续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经过大家前期的努力和足尺模型试验的数据支撑,大家在冬季施工的实践中得到了足够的经验。也可避免混凝土凝固时发生裂缝,
“虽然有过足尺模型施工经验,但到了真正开展冬季施工时,大家还是不敢放松。”看着最后一节节段在3月末完成冬季施工浇筑启动养护时,彭远续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陈兴超 摄
入冬的大连,刺骨的寒风猖獗的吹,项目施工现场小雪、中雪不断,到处白茫茫一片,厚厚的积雪,对工程建设及施工人员是极大的考验,保障工作成为重中之重。面对寒潮天气,项目团队未雨绸缪,早计划、早准备,从原材料、供暖到运输都做了充足的准备。“按照施工计划,冬季需要储备50000吨机制砂和碎石材料。”项目副经理连建龙坦言,而机制砂都是提前碎好的,由于冬季气温骤降,砂子都被冻成坨,不化开根本无法使用。基于此,项目团队专门建了个长达160米、宽30米的“暖房”,四周全部用加厚保温材料加持,即使在零下18摄氏度的寒冷气温下,料仓内的温度依然能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使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保障。走进仓料保温棚,每一个区域的墙体上都安装了一个温度计,上面的温度显示为12℃-14℃。“保温棚采用保温材料搭建,可以确保混凝土原材料温度满足混凝土搅拌的要求。”彭远续介绍道。除了仓料保温棚,混凝土运输也是冬季施工的另一难点。连续三天降雪降温天气过后,大连室外温度已达到零下12摄氏度,积雪最深达10厘米厚,已经没过了脚踝,施工困难程度和寒冷程度不言而喻。“趁着积雪还没融化结冰,不如组织大家清雪,撒上融雪剂。”项目书记李德铭提议全员清雪,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只见通往现场的道路上大家拿着铁锹边铲雪边谨慎地防止滑倒,后面跟着一个扫着落下的碎雪块,放置警示牌,后边紧跟着撒工业盐粒的员工。“看着‘白路’变成‘黑路’,心情都舒畅了。”经过全员一上午清理,积雪覆盖的预制场和各条道路畅通无阻。“嘿!别瞧着海风吹得柔,到晚上是真冷啊!”包裹严严实实的夜间作业人员在灯光下随着一根根钢筋绑扎缓缓移动,内模缓慢向模板靠齐,寒夜中的身影被冻得瑟瑟发抖,却未见丝毫惧色。
定制“爱心小药箱”
“干,太干燥了!都是沿海城市,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从广州一路北上,到北方浪漫之都大连,一群建设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广州人怎么也没想到,大连冬季的气候是那么干燥。“大连环境很美,就是气候太干,尤其是冬天,我们呼吸道就出问题,鼻子还出血。”李瑜说。很多刚来到北方的南方人一时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工区就有几名员工感冒和呼吸道不适。施工现场在远离中心市区的大连湾北岸,距离最近的医院也有 5.5公里。
陈兴超 摄
“现在正是大干的关键时期,员工不能倒下。”二工区书记李德铭面露愁容。施工员刘杰正拖着行李箱准备回家休假,这一场景让李德铭想起自己外出上大学的场景。开学前,父母总是会在自己的行李箱里塞满家乡的特产,这里面最不可少的还有常备药物,感冒冲剂、退烧药、止咳片等。
“我们可以给员工配备非处方药小药箱!”李德铭灵机一动,提议道。小药箱的想法在脑海迅速生成,事不宜迟,李德铭立刻安排综合办做好配备小药箱事宜。几天后,第一批小药箱到达项目现场,小药箱简洁明亮,40厘米长,方便携带。技术员邹立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药箱:里面除了有非处方应急药以及温度计、碘酒、绷带、创可贴等应对突发事件的药品及医疗用品,还有血压、血糖等检测仪器全方位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不仅如此,工区还根据大连当地的天气变化,为小药箱增加“补给”。
冬天是必不可少的抗风寒感冒药,夏季则是藿香正气胶囊等防暑药品,同时还依据个人需要,进行“私人订制”。施工现场近海,周围都是小山丘,气温要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体感炎热,再加上混凝土浇筑工期紧,任务重,施工员杜付喜的身体开了小差:“今天在浇筑混凝土振捣的时候体力消耗太多,感到头昏脑涨。”原来,杜付喜血压偏高。可是小药箱并没有降压药物。李德铭将这事记在了心上,立刻根据员工的身体状况购买降压药、速效救心丸等特殊药品,按需分发到员工的小药箱中。
同时,项目部还安排“蓝马甲”志愿者们定期对小药箱进行检查,及时处理过期药品;并为工人测量血糖、血压等。“项目部给我们配的‘小药箱’真好,一点小的磕碰,简单一包,就能避免伤口感染,也不耽误工作。”钢筋工张洪斌说。“到了春夏交替的季节就容易感冒,我们早早就为‘小药箱’进行补给,感冒药、桑菊感冒片、VC银翘片、银翘解毒片等伤风感冒药品已经就位啦。”蓝马甲志愿者张晨说。小药箱受到了工人们的广泛欢迎,大家都亲切地把它称为‘爱心小药箱’。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科技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